关闭

谁泯灭了我们的善良

2015-06-07 雨露文章网

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虽然我不记得主人公的名字,但我永远记得并坚持他所传达的精神。故事是这样的:他是一位演员,正要去扮演一位在沙漠中行走很久,饱受饥渴,身心疲惫的迷途者,所以他的装容必须很凌乱,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就是鞋带松散。一位路人看到了,好心的提醒他系鞋带,他便连表谢意,立马蹲下来系鞋带,当路人远去时,他又匆忙的将鞋带恢复原状。很多同行对他这一举动很是疑惑,就问其缘由,他却以一句简短的话,让众人陷入沉思。他是这样说的:“我为何要拒绝别人的好意提醒呢?”

为何要拒绝别人的好意提醒呢?这句话在耳边回旋,在心里扎根,在脑袋里深思。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经常遇到这样的故事。甲帮乙做了一件事,或许因为甲不了解具体情况;或许因为甲没想得那么全面;或许因为甲当时的大意;或许anyway......甲没做到位,做错了,而他自己并不知道。当有一天被查出来错误时,乙把一切责任都推给了甲。甲因此而被责怪。久而久之,甲选择了明哲保身,再也不敢随意去帮别人做任何事情,甚至是没有联系到任何利益关系的小事。在工作中,你是否也曾有此经历?

人之初,性本善。我想当我们每个人遇到需要帮助的人,像路边的乞讨者,迷路的小孩,跌倒的老人等等,起初的我们是都会伸出援助之手的。但那可能只是起初。

现在讲一讲我亲身经历的故事。记得那还是我16岁的时候,在独自等火车的时候,有一个自称丢了钱包和手机的人,跑到我跟前说现在着急回家,还有二十分钟火车就要开了,但差点钱买车票让我支援一下,并说可以记下我的手机号到家的时候以充话费的形式回报我,当时我就问他缺多少,他说八块,我想不是太多就去掏钱,当我八块钱递给他时,他却说我缺十八块,我一下子怔住了,单纯的以为自己听错了,答应了人家又不好意思拒绝,只好把自己吃饭的钱拿了出来,心想少吃一顿也没事,就给了他。然后我就接受了他的谢意,并不求回报,匆匆赶车了。当时心中还有一种身为优秀团员的自豪感。但是,我的火车晚点了。我再次看到了那个像我求助的人,他还在像刚刚一样求助于其他人。我幼小的心灵瞬间被打击了。不知道哪来的勇气跑到那个人面前,大声跟他要我的十八块钱,他可能怕我把事情闹大,就不舍的把钱给了我。从此,我就再也不轻信那些求助的人。你是否也曾因为被骗,而不再去轻信那些乞讨者?

近几年,老是有一些这样的报道,某某人因为帮助跌倒的老人,而被诬陷为肇事者;某某乞讨者用着苹果6,月赚多少多少钱;某某人因为送迷路的小孩回家,甚至丧命;连春晚都有类似的《扶不扶》的小品。

听了这几个故事,你会想到什么呢?有人为了维护人们的善意,不惜多此一举,愿意蹲下系鞋带;有人不懂得感恩,把帮助自己的人推向受罚的那一边;有人利用同情心,骗取利益。前者,助长了人们乐于助人的品质;后几种人,增添了人们视而不见的理由。

那么,让我们再次思考这个问题,谁泯灭了我们的善良?答案显而易见,就是那些不懂感恩,利用人们美好品性,获取利益的人。

大家肯定都很憎恶那样的那些人,我也憎恶,但是在我们这个以理服人,以德育人的社会,只憎恶是不行的,我们要以身作则,以一些方式触动他们,指点他们,并试图去改变他们。我们需要怎么做呢?

如果我们都像第一位主人公那样,处处想着维护人类的善良;如果当别人帮我们做错事,我们自己也承担部分责任,并向人表示谢意;如果遇到那些乞讨者,我们像小学课本上,一位母亲让乞讨者搬砖块的故事,教导他们,即使自己有缺陷,也可以自食其力的道理;如果我们遇到扶不扶的处境,而犹豫不定时,有人肯站出来为我们作证,能让我们无后顾之忧的去扶。那么,生活会不会因我们的一个个如果,而更美好呢?

我相信当如果不再是如果,生活就是硕果累累、果香四溢的大果园。

当前分类 上一篇 下一篇 更多分类

人生已过半,中年心最安

时光匆匆,时间无情, 转眼之间又一年, 人生已过半,年龄不细算, 且活且珍惜,且过且安逸。

趁我们还未老

趁我们还未老, 不要忧愁和烦恼, 是非恩怨别计较。 当下艰难,别想太多, 余生不长,快乐

宁愿身累,不愿心累(精辟)

生活有压力,不得不背负, 心里有伤痛,不得不隐忍, 脚下有坎坷,不得不坚持, 眼中有泪水

心不善,人不正,吃斋念佛没有用

做人,头顶天脚踩地, 全凭一身正气。 为人,行得正站得稳, 背后不怕议论。 善良

珍惜,敢和你说真话的人

好话,谁都会说, 真话,没人肯说。 有些真话伤人, 说出来可能引来脾气。 有些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