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古人这两幅对联,写尽了人生

2017-09-27 雨露文章网

第一幅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这是李嘉诚办公室悬挂的唯一的一幅书法,是清代儒将左宗棠题于江苏无锡梅园的诗句。

“发上等愿”和“择高处立”就是要格局远大,眼界开阔,“志当存高远”。我们做人立志、发愿要高远,要有大志、远志。

唐代诗人王维说,“眼界广者其成就必大,眼界狭者其作为必小。”

我们常说,眼界决定境界,如果没有开阔的眼界,很难做出大的事业。只有发上等愿望,择高处立,才能开阔我们的眼界。

志向远大之人总有一天会干出惊天动地的宏图大业,而目光短浅之人永远只能是一凡夫而已。

青年时的孙中山爱议论国事,旁人揶揄他:“看你言高志大,莫非你想当广东都督?”

在这些人眼中这广东都督就伟大的不得了了,而孙中山却说:“我干的事比广东都督大多了。

正是有这样远大的政治理想,才使他走上了“弃医从文”的革命道路,成为辛亥革命第一人。

“结中等缘”和“就平处坐”就是要脚踏实地积极稳妥。我们不要孤傲,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而是要把自己摆在平处。

做事求平稳,一步一个脚印,步步为营。想做大事、难事的人,就必须要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件容易的事、每一件简单的事。

“享下等福”和“向宽处行”。下等福才是生活的本真。一切的奢侈和繁华,不过都是过眼云烟,粗茶淡饭最养人,平平淡淡才安康。

而且,沉溺在奢侈和繁华中,还会损伤我们的身体。正所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所以道家教我们返璞归真,诸葛亮教我们“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朴素、勤俭、安康就是最好的福气。

第二幅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群居守口,独居守心

这幅对联出自曾国藩之手,也是曾国藩一生智慧的体现。

大处着眼,是说做人眼界要开阔,古人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思考问题一定要有全局意识,一定要看到未来。

然而大处着眼必须要与小处着手配合,老子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再大的事,都必须从小处着手,这样才能避免空谈和眼高手低。

群居守口,独居守心是修养之要。曾国藩认为多言,多说话是凶德,是恶习。

所以他提出要“戒多言”,不议论他人是非,不吹嘘个人琐事;不说违反原则的话,不讲违背良心的话。

曾国藩“戒多言”的本质并不是什么要一味的少说话甚至不说话,也并不是什么沉默是金,而是在面临人和事的时候,要做到自我控制,避免祸从口出、乱从口出,在本质上,这是一种临事不纠缠、少争论的行动智慧。

“独居守心”是修身的要旨,做人的境界。所谓慎独,就是在别人不能看见的时候,能慎重行事;在别人不能听到的时候,能保持清醒。

所谓“守心”就是守住自己内心的道德底线、价值底线、人格底线。

东汉名臣杨震为官数载一直以公正廉明著称,一次因公路过昌邑县,恰逢旧交王密在此任县令,当夜王密怀揣十金前往馆驿相赠,以谢杨震知遇之恩。杨震拒而不受。

王密急切之下说道:“此时深夜,无人知矣。”杨震却正声而说:“岂可暗室亏心,举头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

慎独是人生的财富,守心是修行的方便门径。不耐孤独是一种人生遗憾,不会守心是一种做人缺陷。

独居要守心,守住一颗善良的心,守住一颗勤劳的心,守住一颗淡泊名利的心,守住一颗平常心。

当前分类 上一篇 下一篇 更多分类

人,越懂事,越委屈

人, 越坚强,越没人帮助, 越懂事,越没人在乎, 越大度,越没人看重。 不管你多么善解人

狼的野心,值得学习

狼, 虽然凶残,但是勇敢, 不会学狗,夹着尾巴逃走。 狼, 虽然冷酷,但是重情, 不伤同类

真心难有,知己难遇

认识人很多,真心没几个 朋友有无数,知己太难有 人识人,心见心 陌生到熟悉,是缘份 看穿

人生已过半,中年心最安

时光匆匆,时间无情, 转眼之间又一年, 人生已过半,年龄不细算, 且活且珍惜,且过且安逸。

趁我们还未老

趁我们还未老, 不要忧愁和烦恼, 是非恩怨别计较。 当下艰难,别想太多, 余生不长,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