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生命不息读后感

2015-03-26 雨露文章网

    生命不息读后感

    米兰·昆德拉在《生命无法承受之轻》的开篇写道:“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都无限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一样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一想法是残酷的。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在凯特?阿特金森的《生命不息》一书中,女主角厄苏拉正经历着这样的生命重负。

    故事的开篇是一个暴风雪之夜,小女孩厄苏拉降生,窒息而死,再次降生,之后的她仿佛被卡在了时间的机器里,4岁溺水,5岁跌落房顶,8岁连续4次感染西班牙流感,22岁被家暴,30岁遭遇伦敦大轰炸,她不断死去,也不断新生。如果单从这个生命轮回的曲线来看,你或许会说,这也只是个想象比较丰富的小说而已。而这本书令人惊叹的地方在于,作者并没有就此陷入重复叙事,而是通过这样一个曲线多角度展现了厄苏拉生命的不同面向,伴随厄苏拉不断轮回的是自我的追寻与成长,是亲情的延伸,是一个家族、一个时代不同纬度的发展,是作者对于战争,人性和死亡的感悟与思考。

    厄苏拉新生之后的经历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变化,然而她生活的家庭,她的亲人,包括邻居等周围的人物关系从来不曾改变。比如,独自在寒冬中瑟缩的厄苏拉收到来自狐狸角的姐姐寄送的礼物;在黑暗降临前被自己的父亲唤回,听到他说“小熊,欢迎回来”;善良可爱的泰迪对她说“我喜欢原来的厄苏拉”,成功抚慰她的心灵。这种亲情牵系在厄苏拉的多次生命历程中是永恒的。作者也是在以这样的方式,让厄苏拉的生活不断地向前推进,虽然她的生命有可能会随时终止,但她一直在生活中前行,在亲情的包围下成长,最终成为她自己。

    作为一个英国人,作者将伦敦大空袭作为了故事里最重要的场景之一,或许是出于对两次世界大战那一段历史的不能释怀,但更多的是对于战争和人性的一种思考。就像作者在书中写道的那样:“文明轻易就在自身的邪恶面前瓦解。德国人作为世上最有文化、最懂礼貌的民族,却建造了奥斯威辛、特雷布林卡和贝尔根-贝尔森。倘若英国具备同等条件,无疑也会做出同样的事。但这又是件无法验证的事。”人性有光明美善之处,自然也少不了黑暗残酷的面向,所以历史有它的必然性。

    《生命不息》的故事背景跨越两次世界大战,厄苏拉历经生命轮回,尝尽人生悲苦,但同样也有精彩鲜活的人生。所以,作者并无意于把《生命不息》写成一个沉重的故事,在这个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残酷的时刻,作者依然在通过厄苏拉的故事探寻人性的温暖所在,就像她在书里写到的那样,“一个人即使失去一切,也要想着光明的事。”

    书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厄苏拉虽然多次重生,却从来不知道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她有着模糊的记忆,很多东西都“似曾相识”,她觉得自己好像卡住了,却不明白究竟是卡在了哪里,她为此苦恼不已,甚至不得不去求助心理医生。厄苏拉的母亲说这叫即视感,法语里叫déjà vu,是意识玩弄的小把戏。“似曾相识”应该是人人都有过的经历,究竟它只是意识的小把戏,还是如厄苏拉一般真的是前世遗留的记忆,谁又说得准呢?

当前分类 上一篇 下一篇 更多分类

读管理学类书籍有感

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学是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产生的。下面雨

管理未来读后感

企业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该如何识清未来的发展方向呢?如何正确的管理未来?下面雨露文章网小编整理了

茶花女》:艳情之功,圣洁之爱

记得以前看中国的古装剧,里面时常会出现一个卖艺不卖身的绝色女子。这也导致我对风尘女子的印象其实并不差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爱到极致,那是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

在言情剧里看过很多深情执着的痴男怨女,在书本里歌曲里听到过很多关于爱情的注解。比如:十年修得柯景腾,

《老男孩》:禁忌之爱,复仇之歌

记得高中时学《雷雨》,只觉得那是一出狗血的家庭伦理剧。繁漪和周萍的乱伦之恋让我想想就觉得恶心。在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