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协作才是人生发力点

2009-11-26 雨露文章网

人的一辈子会有很多痛苦,失败时所感受的痛苦是切肤之痛。这种痛苦虽然很厉害,却不太可能是长久的。在人生绝大多数时候,人所感受到的痛苦是不痛不痒的那种感觉,也可以说是不死不活的状态。如果一个人的心理基本正常,那么这种不死不活的状态主要是因为找不到人生发力点所致。

人最本能的发力模式是用体力做单调重复的工作。从农耕时代的汗滴禾下土到机器时代的流水作业,人的体力是人赖以生存的基本发力要素。运动员在奥运会上摘金夺银,就是把人的这种基本发力模式演绎到极致的状态。但人体并非一部完美的机器,这种拼体力的生存法只适合年轻人,并且会留下很多莫测的后遗症。拼体力模式既是最本原、最被广泛运用,也是毛病最多、效率最低的生存法。

人的另一种发力模式就是用脑力来工作、创造和发明。这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之处,但也正因为脑力运作之不易,所以只有少数人擅长这种发力模式,竞争也就异常激烈。脑力工作者常要搞到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呕心沥血的程度,而脑力不济者便会陷入江郎才尽、黔驴技穷的困境。一般来说,人就在这脑力和体力两极之间振荡。如果脑力工作者失业或进入异国他乡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那么餐馆、工地就是他们用退化的体力赖以生存的地方。而原本的体力工作者如果不满足现状,想进入脑力工作者的圈子,他们就必须拿起书本。现在的问题是,在脑力和体力这两种发力模式之间,还有没有其他更为有效的发力模式呢?

凭自己的体力和脑力工作是绝大多数人的谋生方式,这两种发力模式主要都是个体性的,个人的能量是有限的,如果把自己的生存完全依托在自己有限的体力和脑力上面,人就犹如大江上的一叶飘萍。如果风平浪静,这叶飘萍可以稳稳地随波逐流;一旦风高浪急,便有葬身江底的危险。因此,最佳的发力模式应该摆脱单纯个体能力的范畴,进入群体接力模式。由于个体无法避免的私心以及相应的人际竞争,群体在一起的时候可以做到一时的合作,却很难做到永久合作。如果能够进入群体永久合作,将每个人的私心都转化为合作动力,那就是人生最佳的发力模式。多米诺骨牌就是一个例子,只要一个轻轻的启动,整个系统内的个体便会依次响应,最后达成非常宏观的成功结局。

《富爸爸,穷爸爸》的作者罗伯特·清崎指出,我们要学会让金钱为我们服务,而不是成为金钱的奴隶。有人问他,就普通人而言,最为有效的致富方法是什么?他的答案就是:群体接力模式。因此,对每个普通人而言,如果你找到了符合群体接力式的生意或事业,你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也就会变得相对容易了。

当前分类 上一篇 下一篇 更多分类

有担当者必有大格局!(深度好文)

有担当的人,心系苍天念万民,足行大地创伟业,不犹豫、不怀疑、不浪费时间去见证别人的成功。站在高

人生的乐趣少不了折腾

在多数人的意识里,折腾似乎是一个贬义词,它意味着瞎胡闹,不按常规来。但生命的意义恰恰在于“折腾”。

成大事者,懂得守住这4点

守,《说文解字》这么释义:守即守官。从宀从寸,寺府之事者。宀为官,寸为法。 为官之责,在于“守”,

成大事者有三忌: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古今成大事者,无一不是心平气和、沉稳谦逊之人。而要做到心平气和、沉稳谦逊又有三大戒忌,明朝文学家、

成大事的九种手段,九种能力,九种心态

成大事的九种手段 ◆敢于决断--克服犹豫不定的习性 很多人之所以一事无成,最大的毛病就是缺乏敢于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