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我终于变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

2016-12-23 雨露文章网

一个不成熟的人愿意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的人更愿意安稳地活着。他终于变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

01

五年前的某天,我背着书包和吉他,独自来到北京这座城市。

刚下火车的那一刻,我和我的灵魂仿佛一瞬间被这座城市的人流冲散。我讨厌人流,人流让我只能跟着大多数人的脚步前行,不能加速,也不能放慢自己的脚步。

我想扭头回去,买一张回乡的车票,和我的同学一起在合肥打拼,断了去大城市的念头。

当初我也不想来北京,这里空气不好,阳光很少,这里人来人往,人情淡薄。可相比之下,我拿到的几个offer里,这里的工资最高,机会最好,有得有失吧,我当时这么想。

后悔了,这是出站以后脑海里一瞬间闪过的一个词;回去吧,这是第二个词。

第三个词是什么我忘记了,正在想的时候,背后已经跟上来一声严厉的责骂。

“哎,你瞎啊!”脚步略有迟缓,宽大的吉他包就撞到了我身后的人,于是他冲着我大声叫喊。

“对不起,对不起……”我回头认错,反复道歉,又匆忙把吉他从肩上放下来,转用右手提着。

不友善,我讨厌这里的不友善。心里默默念叨,眼泪打着眼圈转,脚步却仍是不断向前,我想回去,可刚刚转身的一瞬间,看到身后涌动的人头,我突然胆怯了。

我承认自己没有逆流而行的勇气。

我讨厌人流,我讨厌胆怯,但此刻我就躲在人流之中,丢掉了我的勇气。

或是阻力太大,或是能力不足,我最终还是踩着前面人群的脚印,坐上了地铁二号线,从北京站出发,终点是西直门。

02

站在地铁上,我即便躲在最里面的角落,目光所及的地方也都是人。

我是一个喜欢安静的人,在家乡通常不会公交出行,往往骑着单车,听着音乐,花一个上午的时间,从城南逛到城北。

家乡很小,即便打车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最多也不超过50块钱。可在这里,家乡的长度,不过是从海淀到朝阳的距离。

我不敢骑车,这里少有安放自行车的地方,人行道上也占满了行人,更不敢打车,100块钱也不过绕着二环走半圈。

我只能在每天上下班时,挤在一波又一波的人群里,一动不动,有时甚至侧脸贴在玻璃上,双手无处安放。

记得大学的时候,我在寝室里看到北京人挤地铁的新闻,曾恶狠狠地对着其他三个兄弟大放厥词:“我死也不去北京。”

可是我来了。

看到这里的种种情形,体会过侧脸贴在车门,我又发狠说“我下次再也不坐地铁了,非要攒钱买一辆车”。

可我努力赚钱,等攒够了买车的钱,却失望地发现,我竟拿不到北京的车牌,甚至连摇号的资格都没有。

我伤心地站在地铁上,一波接着一波赶路的男男女女挤到你的身边,看着他们的模样,听着他们的对话。

“你的车呢?”

“今天限号啊!”

“没事,也就这一天,其余的时间就不用挤了。”

“都一样,现在是人挤人,开车是车挤车!”

听了他们的对话,我暗自窃喜,不买车也是对的;又黯然神伤,坐地铁也不怎么样啊。

这城市麻木,我力不从心。或许我们永远不能按照自己设想的样子去生活,只能按照周围人的样子渐渐去适应、去妥协。

03

总觉得这里的人始终都是空虚的,即便表面风光,也掩盖不了内心的飘摇,就好像摆在花瓶里的插花,花朵干净、茎叶光鲜,却是没有根的。

我活在这里,也是没有根的。

我痛恨这里的房价,它让我明明身居此处却无法在这里生根。

我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开始无比讨厌我的样子了,反复、苟且及忙碌的日子,似乎永远也看不到希望。

当初17岁刚入大学的时候,头也不回地离家而去,临行前对父亲说的一句话就是:我要忘掉我的成绩,我要忘记我拥有的这一切,这样才能去开始新的生活。

大学里我背着吉他,在广场上扯着嗓子嘶号,那时穷得见不得几个钱,一无所有却随时准备为理想献身,为心疼的姑娘砍人。

如今我活在这里,赚着二三线城市上等的工资,却租着房子过着行尸走肉般的生活。

我似乎离不开这里,并不是因为拥有太多而放不下什么。我清楚我所拥有的光鲜都不属于这座城市,我去哪里都一样,却无比想要给自己一个放手去拼搏的机会。

这里绝对没有最好的生活,却拥有最好的机遇,我可以见到更多的人,尝试更多可能,即便遍体鳞伤也至少可以触碰得到。

这里的人,没买房的希望房价大跌,买了房的盼着房价大涨。

这里的人,当面对着客户点头哈腰嬉皮笑脸,走后却对着空气挥舞拳头,跑去酒吧宣泄买醉。

这里具备成功所需的一切,残酷的环境、破釜沉舟的准备以及麻木的人心。

果然,我还是变成了从前自己最讨厌的样子,但我仍想尝试。

04

时间越久,似乎可以妥协的事情越多,可以接受的事情也就越多。

毕业第一年,我对着我的上司大喊:“这事儿能做就做,不做拉倒”“这事儿是人干的吗”“不给我涨薪,我就辞职滚蛋”……

那会儿张狂愤怒,仿佛整个世界都欠我的,所有的人必须向我投降。

那会儿最瞧不起的人就是类似林冲这种人,觉得忍辱负重根本没用。领导无限制地加工作给你,安排各种需求,私生活也不放过,为什么还要干下去?

当时宿醉过后,动不动就指着同事的鼻子说:“你这样做没有尊严,你知道吗?”

他只是笑了笑,说他有他的苦衷。

而现在呢,当我爬到了足够高的位置,许多事必须自己承担下来,也必须忍受老板在办公室拍桌子、摔文件,当着你的面破口大骂。

习惯了就好了吧,可能赌气辞职以后面临的,将是毫无准备的生活,一切又回到从前刚来北京时的样子,除了一把吉他和几件衣裳,我一无所有。

当初写稿子,不想题目不想观点,基本上第一遍什么样就什么样了,很少思考很少修改。可是当你尝试过无人问津以后,就必须调整,去适应当下的市场。

当时玩微博,任性洒脱,愤世嫉俗,和“五毛”掐架,和粉丝争吵,可最后当账号被封、一切归零的时候,我开始渐渐学会了闭嘴,也懂得了圆滑。

许多东西并非有意为之,只有回忆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已经变了。

05

许多时候,我不愿回想过去,也不愿展望未来。

因为过去时常是美好且愚蠢的,而未来很可能就是现在自己所讨厌的样子。

就好像当年在寒冬里牵着一个姑娘的手,一天天走,走过一整个冬天,那时候拼死了说好要在一起,发誓娶她为妻。

后来我们没有阻隔,没有牵绊,反倒是一个距离,她去了上海,而我没有找她,从此不告而别了。

当年我说自己再也不会相信爱情,死也不要在雪中拥吻一个姑娘。

可当爱来时,当她柔软的心把我牢牢锁住,当她身上的能量将我死死包裹,我丢盔弃甲,溃不成军。

我开始用逻辑、用理性拼命掌控着一切,我拼命告诫自己,爱情,只要爱情就好,别奢望着占有,只要两个人可以成长就好。

可她奋力向我扑来,我毅然决然,放下那颗假装孤傲的心,霸道地对她说:“对不起,从此你只能是我的。”

而后我吻了她,在樱花树下,在青青草原,在枫叶红时,在纷飞雪中。

倘若当年受伤后的我遇见了如今的自己,会是怎样的一番场景呢?

一定是痛恨至极的吧?!

傻小子,不顾一切是要付出代价的。

06

从不顾一切到小心翼翼,从不食人间烟火到精打细算柴米油盐,从前那些美好的词语,比如青春、理想、兄弟、远方,到头来变成了现实、苟且、庸俗、妥协,开始渐渐明白,当初自己讨厌的样子,并不是不好的样子,而是最后大家都会成为的样子。

青春里那些美好的词语,都会被岁月打磨成一块接着一块既定的石头,再怎么用力挣脱,也保持不住。残忍的不是我们,而是岁月和世俗。

年轻的时候,我们眼中的世界是黑白分明的,非白即黑,非好即坏,非美即丑。我们是非明确,习惯以嫉恶如仇的眼光去看待、去评价周围的一切,习惯明确地保留着喜爱,剔除掉厌恶。

多年以后,再去看周围的这个世界,我们发现,原来人世间还有那么多事物,是介于是非之间、喜恶之间、取舍之间的。一如我们爱却得不到的人,恨却断不掉的情,逃却挣不脱的网。

的确是之前棱角过多,所以才讨厌太多。讨厌是一个贬义词,可当初你所讨厌的模样,却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不堪。

白衣少年已不再,可他未必变得丑陋不堪,胡子拉碴背后是一个沉稳成熟的中年,把周围的一切看得风轻云淡。

甚至包括现在的自己,他也不会太过厌恶,这个年龄哪有那么多厌恶。

曾经他热爱或痛恨过的一切,此刻都是廉价的。爱是爱,恨是恨,可此刻爱恨分明并不在他的人生主题,为了自己必须保护的人,去承担去努力,甚至苟且地活着才是。

此刻他就平静地坐在那把椅子上,头顶上几只叽叽喳喳的鸟,并没有引起他的注意,他正望着湖水里平静游弋的鱼。

一个不成熟的人愿意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的人更愿意安稳地活着。他终于变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

当前分类 上一篇 下一篇 更多分类

真心难有,知己难遇

认识人很多,真心没几个 朋友有无数,知己太难有 人识人,心见心 陌生到熟悉,是缘份 看穿

人生已过半,中年心最安

时光匆匆,时间无情, 转眼之间又一年, 人生已过半,年龄不细算, 且活且珍惜,且过且安逸。

趁我们还未老

趁我们还未老, 不要忧愁和烦恼, 是非恩怨别计较。 当下艰难,别想太多, 余生不长,快乐

宁愿身累,不愿心累(精辟)

生活有压力,不得不背负, 心里有伤痛,不得不隐忍, 脚下有坎坷,不得不坚持, 眼中有泪水

心不善,人不正,吃斋念佛没有用

做人,头顶天脚踩地, 全凭一身正气。 为人,行得正站得稳, 背后不怕议论。 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