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为什么我不加你微信好友

2017-10-05 雨露文章网

又收到一条微信。

是一个陌生人发送的好友验证,没有备注任何信息。

这想让我点“接受”的可能性太小。

社交网络让找人愈加简单,人际关系却变得敷衍。

信息爆炸的时代,深度阅读变难,愿意深度交往的人也在锐减。

现在越来越多人选择不加好友,可能不是存偏见,而是想生活简单一点。

- 01 -

好友中来往的是少部分,剩下的相谈无几。

翻看好友列表,不经意发现,和很多人还停留在“你已添加对方为好友,可以开始聊天了”的界面。

微信加了三千人,聊天不过十余个,其余都似“僵尸”号。

圈子越大,人越孤独。网络给了人联系,却未必给人交流。

人类学家罗宾·邓巴曾提出过一个定律,通过实验他发现,人类智力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好友的上限,是150人,这也是著名的邓巴数字。

换句话说,人们在社交网站可能拥有很多“好友”,现实生活中却只能维持大约150个人的“圈子”,这个圈子里的好友基本要求是,一年至少联系一次。

2015年微信发布的生活白皮书上称,微信好友平均数量为128人,工作后数量会上升20%。拿起手机数下好友,许多人只会比这个数字高。

两年过去,你的微信里增加了多少从未联系过的人。

上千的社交好友,其他的好处没带来,却可能让你的人际关系变得肤浅没深度。

这不是说好友本身没深度。

可能某些好友还是大咖。这部分人是潜在的人脉,也是因此当初才选择加。

可是成年人的友谊,要么志趣相投,要么是有利可图,这里的利,是相互得利;有来有往,关系才可以维持平衡。

单方面的人际关系,并不能长久。

像作家辜妤洁所说:人与人之间,对错可以申辩,冷漠却让人无计可施。一扇不愿为你开启的门,努力去敲只会显得没教养。

不加你为好友,可能是不愿,或对方的圈子人已满,没有精力招待你,怕折腾自己也怕你失望。还能避免日后清理好友的不快。一举两得。

还有可能,是你没有实力,无法获得同等的对待。

- 02 -

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特的场域,“臭味相投”的人才可以在一起。

六人关系法则告诉我们,再陌生的人通过身边的人最终都能找到。

反过来,聚会时朋友的朋友,此前可能也是陌生人。

聚会短暂的相遇,并不能让你深入地了解一个人。随便加上的好友,三观或许与你并不相同。

去年素拓认识了一群人,互相加了好友,建了微信群。

闹哄哄聊完所有共同话题,再没有话可说,此后只在朋友圈见到对方。

频更动态倒也无妨。

关键在于有个人转发的内容,全是些“女子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的论调,前几次还在评论里和他就事论事谈论过,一段时间后,他的观点没有丝毫改变,忍无可忍,把他删了。

起初不了解,后来才发现彼此是三观不合的人。

社交上不同观念的人,可能只会带给你纷扰和吵闹。

我们不妨做这样一个假设,以1000条朋友圈为临界点,假定每个微信好友每天发一条动态,当好友为10人,达到这个数量需要100天;当好友为100个,需要10天;而当好友为1000人时,只需要一天;而若是一个微信号满员,仅仅4.8个小时,就能达到。

信噪比增大,获得的信息越来越少,时间成本与精力成本却只增不减。

不喧哗,自有声。人最孤独的时刻,是在人群中。好友多了,困在其中挣脱不得,最后只会劳心伤神。

- 03 -

“你最爱的才能长存,其余都是糟粕。”

三千好友,密友也不过几人。

有数据证实,人一生深入交往的人不超过20个。剩下的人不是没见到,就是泛泛之交。

一个小游戏,说的是在微信聊天记录里,输入“哈哈哈”搜索,相关记录最多的那个人,要么是你喜欢的人,要么是喜欢你的人。

后来试着按照这个步骤搜索,出来的结果虽不是暗恋对象,也是十分喜欢的朋友。与微信好友的关系好坏,都有迹可循。

而对消息处理的优先级,关系远近是重要因素之一。

选择自己亲密的人,情有可原。我们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是留给少数人的,一个知己胜过一百个泛泛之交。

任何感情都需要经营,精力有限,只能选择一部分人,放弃一部分人。

曾有读者说过这样一句话“好友上千,赞不过百,聊不过十。”

少认识一些人,我们才能看见彼此。

你不是“彼此”中的一个,即便加上了好友,对方也没时间和你做朋友。

- 04 -

和正能量的人相处,拒绝负能量的蛊惑。

作家刘瑜说过“远离消耗你的人,也不要去消耗别人。”

人际关系说到底是能量的交换,把你或是朋友圈当做“情绪垃圾桶”的人,要避而远之。

人际关系从影响上分为“支持型人际关系”和“消耗型人际关系”,支持型人际关系指对一个人身心产生正面影响,而消耗型,则常让人感到紧张或疲倦。

读者曾在后台留言,说起她的亲身经历。

“我以前让人很厌烦:时常抱怨、斤斤计较、情绪多变、悲观消极、自私自利,关键还不知道悔改。

都说原生家庭对人影响巨大,我就是典型的例子。父母天天打架,母亲只知道抱怨。慢慢地我也变得和她一样。

那时没人愿意和我做朋友,没人愿意和我谈恋爱。

有段时间,我特别恨他们,没有平静氛围的家庭,才让我的性格变得消极暴躁。

但我是幸运的,后来遇见了我闺蜜。

她学心理,是个特别正能量的女孩子。也是她引导我逐渐变得平和温柔,遇事第一反应不再是抱怨,而是迎难而上。”

读者的留言里提到,当她负能量满满时,没人愿意与她相交,感情的本质,也是互相“利用”,就像“一味付出得不到珍惜”的命题一样,若她最终不能自我救赎,到最后,即使是明白她苦楚的闺蜜,也会离她而去。

难过可以说一时,不可以做一世。消极的人生态度是长期交往的大忌。

不随意倾倒情绪垃圾,也是一种新的社交礼仪。

- 05 -

你弱你有理,可我凭什么帮你。

现实中伸手讨要帮助的例子不胜枚举,换到网上,免费索取的人也只增不减。

朋友是做翻译的,平时特别忙。

有一次收到个好友验证,备注说自己是谁谁谁介绍的,认识一下。朋友通过了。

“帮我个忙呗,能不能帮我把这份资料的后半部分翻译一下,我有点懵!”

朋友在忙,没及时回。一刻钟之后他又来消息了。

“人呢?”

“我明天白天帮你看吧,上班有点忙。”

“好,不急。我寻思你专业,应该用不了多少时间。”

第二天一早,对方又发来消息。

“嗯哼???”

“我才起床,待会帮你看。”

“不急,提醒你一下。反正对你来说应该挺简单的。”

多次说简单,朋友实在反感,帮他翻译完成后,删除了对方。

我们都知道,没人是愿意多做事的。“举手之劳”是谦词,是帮忙之人表示客气的常用语。

而伸手索取的人,却毫无分寸感,把搭个手帮个忙,当成理所当然。

- 06 -

最怕不说明来意,自以为是的熟悉。

做公号的人知道,为了方便联系,常会在转载说明里放置编辑的微信ID,添加要求一般也会写上:备注来意或相关信息。

如果所有人都按照这个标准操作,效率会很高。

但有些陌生好友的行为,让人无力吐槽。

第一类,验证信息看不出来意,通过之后一言不发。

添加的人多了,备注就很重要,否则人对不上名,容易出错。验证消息给出来意最好不过,烦就烦在,叫出了你姓名,却不介绍自己是谁:或是发一句“在吗”,让人看到就心生厌烦、不愿搭理。

更让人吐槽的是那些忘记备注信息的人,在你通过之后,却一句话不说。等ta久了确认信息,连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加你。

另一类是这样,一句话攀亲戚,三句话在一起。

人最怕没分寸,以及自以为是。上来就是哥哥妹妹,两句话不离个人信息,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失散多年的血亲。

不攀亲戚了就隔着屏幕一阵乱撩,学富六车还貌赛潘安,尴尬气息扑面而来,挡都挡不住。

还有一类是大爷,天下都得顺着ta意,和你聊天那就是看得起你。

加的人多了,奇葩一个赛一个。没有你见不到,只有你还没加到。

“好友”未必是朋友,从一开始,就不要给对方可趁之机。

实在是工作需要,就重新申请一个私人号,给自己一块喘息之地。

- 07 -

人与人的关系需要有些距离。

现实中聊到距离,按空间分了四个等级:公众距离、社交距离、个人距离、亲密距离。

放在虚拟网络中,距离分类也同样存在:有些应该待在社交距离范围内的人,放到亲密距离,得不到亲密感不说,还让人无端难受。

《素年锦时》里的一句话用来形容微信不加好友这件事再合适不过,“保持距离,始终保持距离。”

不加好友的人,可能不是对人本身存有意见,而只是不想把自己,暴露在人前而已。

对于实在无法拒绝的人,请自行回复:好友已满5000,有缘再加。

当前分类 上一篇 下一篇 更多分类

人,越懂事,越委屈

人, 越坚强,越没人帮助, 越懂事,越没人在乎, 越大度,越没人看重。 不管你多么善解人

狼的野心,值得学习

狼, 虽然凶残,但是勇敢, 不会学狗,夹着尾巴逃走。 狼, 虽然冷酷,但是重情, 不伤同类

真心难有,知己难遇

认识人很多,真心没几个 朋友有无数,知己太难有 人识人,心见心 陌生到熟悉,是缘份 看穿

人生已过半,中年心最安

时光匆匆,时间无情, 转眼之间又一年, 人生已过半,年龄不细算, 且活且珍惜,且过且安逸。

趁我们还未老

趁我们还未老, 不要忧愁和烦恼, 是非恩怨别计较。 当下艰难,别想太多, 余生不长,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