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水的德行,人的修行

2017-10-18 雨露文章网

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弟弟苏辙写过一部(道德真经注》,里面谈到了水的七种德行:

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地也。

空虚静默,深不可测,善渊也。

利泽万物,施而不求报,善仁也。

圆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信也。

洗涤群秽(huì),平准高下,善治也。

遇物赋形,而不留于一,善能也。

冬凝春泮(pàn),涸溢不失节,善时也。

“避高趋下”,水不愿意待在高处,水永远往低处流。

真正的修道者也是这样,他绝不会上蹿下跳,也不会浮躁、浮夸、飞扬跋扈。

真正的圣人,永远把自己放得很低,非常低调,哪怕他处于高位,也仍然是低调的。

这也叫“处下不争”。

“空虚静默”。

空虚就是心中没有那么多鸡零狗碎的东西,静默则更多的是行为,而不仅仅是语言。

圣人的心就像深深的潭水,总是深不可测,他不会老是像长舌妇一样,圣人不谈是非,胸有城府,但他的城府不是精明算计,而是一种智慧和气度。

“圆必旋、方必折”,你把水放进圆杯子里,它就变圆了;你把水放进方杯子里,它又会变成方的。

水遇到障碍时,它马上就会折回头。它知道随顺因缘,不会像两个牛抵角那样,斗来斗去的。

圣人也这样,他知道一切都在变化,就不执著了。

“塞必止”如果你想做个水库,水就停下来,蓄在水库里;如果你打开水库的闸门,它仍会下流。圣人也是这样,他们永远随顺世界,随缘应世。

佛教的传播也是这样,像水一样。它是世界上最和平的宗教。在世界三大宗教之中,它是唯一没有发动过圣战的。佛教没有这种戾气,它始终是传到哪里,就融入哪里的文化,然后形成一种新的文化。

“洗涤群秽”,圣人善于洗去一些污秽。

圣人无论走到哪里,那里都会变得安详、宁静。因为,圣人善于清理一些负面的东西,水就是这样,君子也是这样。

得道者不要怕别人的侮辱,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别人侮辱不了圣者。

“平准高下”,你知道水平尺吗?木匠做木匠活儿的时候,总会用一个水平仪。

它代表非常公平,圣人处事也非常公平。因为君子有公心,你不管怎么对他,

他对你都会很好。他的好就像水一样,是恒定的。修道就要这样。

“遇物赋形”,没有铜镜的时候,一些女孩子用水面来当镜子。

水面很诚实,漂亮的就照出漂亮的;丑的就照出丑的;狗照出狗,牛照出牛……不会走样。遇到容器也一样,遇方则方,遇圆则圆。

"不留于一”,圣人不会贴上标签,他和什么人打交道,人们都会觉得和他是同一类人。

因为,谁都能从他的话中,得到自己需要的营养。释迦牟尼一音说法,随类得解,谁都觉得他讲得好,讲到心里去了。

孔子说,不该说话的时候你说了,就叫失言;该说的时候你不说,就叫失人。得道者不是这样,得道者说的话,一定是那个时候最该说的话;不该说的,他就不说。

当前分类 上一篇 下一篇 更多分类

人,越懂事,越委屈

人, 越坚强,越没人帮助, 越懂事,越没人在乎, 越大度,越没人看重。 不管你多么善解人

狼的野心,值得学习

狼, 虽然凶残,但是勇敢, 不会学狗,夹着尾巴逃走。 狼, 虽然冷酷,但是重情, 不伤同类

真心难有,知己难遇

认识人很多,真心没几个 朋友有无数,知己太难有 人识人,心见心 陌生到熟悉,是缘份 看穿

人生已过半,中年心最安

时光匆匆,时间无情, 转眼之间又一年, 人生已过半,年龄不细算, 且活且珍惜,且过且安逸。

趁我们还未老

趁我们还未老, 不要忧愁和烦恼, 是非恩怨别计较。 当下艰难,别想太多, 余生不长,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