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层次的独处

2017-10-31 雨露文章网

年轻的时候,人们往往急于融入更各种高大上的圈子,结识很多人,尤其是名人、有钱的、有权的“朋友”。但其实,很多只是点头之交,无法形成一个真正有效的朋友关系。

一位青年作家曾指出:曾有个朋友跟我说,我参加了不少社交,朋友也不少,为什么会越来越孤单,直到今天,很多事情都无人帮助我,难过。

我问她,社交场上,别人一般怎么介绍我。 她说,我的朋友,小白。我说,一般怎么介绍那些优秀的人?她说,独立撰稿人、主播、导演、教授……某某某我说,所以你懂了,如果你自己不强大,那些社交其实没有什么用,只有等价的交换,才能得到合理的帮助。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所以,放弃那些无用无效的社交,提升自己,才能让世界变得更大。同时,相信世界上美好的友情,存在于彼此内心深处,安静的保守着他们。

◆ 独处,宁静致远

中国的儒释道三家对于修身,都重视一个静字。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认为人想成才,必须要静。

《三国演义》中,刘备驾崩后,魏国、蜀国联合南蛮等少数民族,分5路大军进攻蜀国。50万兵马五路来犯,蜀国闻此消息,上下惶惶不安,倾国之危,迫在眉睫。这时诸葛亮却推病不上朝,数日闭门不出。这可急坏了众君臣。

后主刘禅亲自去丞相府探望,却见诸葛亮正在池边悠闲地观鱼。原来诸葛亮这几日正闭门考虑退兵之策,他告诉焦急万分的后主:“陛下不必忧心,四路大兵我已退了。惟东吴一路,我正考虑派谁作使者前去,退之容易!”刘禅一听大喜,这才放下心来。

诸葛亮选择在独处中思考,安静的力量帮助他。一场气势汹汹的五路兵马来犯,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军师诸葛亮兵不血刃地消解于无形之中了。

◆ 慎独,中国人的千年修行

《礼记·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君子慎其独”的意思是,君子在独处、无人注意的时候。慎独,不仅是某个人的修行,更是两千多年来,中国人的一场大修行。

康熙将“慎独”概括为“暗室不欺”,林则徐在居所悬挂一块醒目的横额,上书“慎独”二字,以警醒、勉励自己。

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四这天,曾国藩拜过父亲的牌位,让儿子纪泽扶他去花园散步。父子俩拉着家常,不知不觉走近一片竹林。忽然,一阵大风吹过,曾国藩连呼“脚麻”,便倒在儿子身上。扶进屋时,曾国藩已经不能说话了。他用手指指桌子:那是他早已写好的遗嘱。曾纪泽双手把纸展开,第一条写的就是:

一曰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人如果能做到慎独,心里自然会平静、安定、富足。自我修养的道理,没有比养心更难的了。养心最难做到的,就是慎独。能够慎独的人,自我反省时不会感到愧疚,可以和天地、鬼神对质,绝对不会有行为无悔恨而心却退缩的时候。

慎独,就是对知识最好的消化,对自我最好的审视,也是对智慧最好的含蓄和滋养。

当前分类 上一篇 下一篇 更多分类

人,越懂事,越委屈

人, 越坚强,越没人帮助, 越懂事,越没人在乎, 越大度,越没人看重。 不管你多么善解人

狼的野心,值得学习

狼, 虽然凶残,但是勇敢, 不会学狗,夹着尾巴逃走。 狼, 虽然冷酷,但是重情, 不伤同类

真心难有,知己难遇

认识人很多,真心没几个 朋友有无数,知己太难有 人识人,心见心 陌生到熟悉,是缘份 看穿

人生已过半,中年心最安

时光匆匆,时间无情, 转眼之间又一年, 人生已过半,年龄不细算, 且活且珍惜,且过且安逸。

趁我们还未老

趁我们还未老, 不要忧愁和烦恼, 是非恩怨别计较。 当下艰难,别想太多, 余生不长,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