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三件事,决定你的人生格局

2017-11-23 雨露文章网

往往一个人的发展受局限,其实就是格局太小,为其所限。

什么叫格局?格是内心的位置,局是外在的局面。格局,就是指一个人的眼界和心胸,体现出来的外在状态。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而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遇到的人,这些不仅决定了你的人生视野,也构成了你的人生格局。

01

一、读过的书:超越平庸、改变气质

《颜氏家训·勉学》有言:“积聚万贯家财,抵不上读书有益。”

从古至今,读书一直是人类开启天蒙,获得知识,明了事理,学会做人的最基本方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士人最理想的人生追求,欲实现这一理想,必须走读书入仕之路,即“学而优则仕”。尤其那些家境贫寒者,更是夜以继日地刻苦攻读,争取入仕,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以实现人生价值。

读书能使一个浅薄无知又孤陋寡闻的人,变成学富五车,知识渊博的智者。古代许多先贤,在青少年时代都有刻苦读书的经历,这为他们后来成才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博学多才,终生手不释卷。韩愈三岁丧父,由兄嫂抚养,七岁开始读书,非常刻苦,实在困倦了,就把书当枕头睡一会儿,吃饭没有菜,就边看书边下饭。他每天背诵几百字到几千字的文章,除了精通五经外,对各家杂著,只要能借到的,都广泛阅读。

韩愈从政后,仍保持着爱读书的习惯。“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他一生笃志好学,并以此勉励后生晚辈,他在《进学解》所说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也成为流传千古的劝学名言。

有人要问了:一个人读过很多书,但是后来往往大部分都忘记了,这样的阅读究竟有没有意义?

其实,当我们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们的骨头和血肉。

同样的道理,一个人认真读过的书其实早已融进他的灵魂,沉淀成智慧和情感,只要一个触动点,就会喷薄而出。读几天书未必能让自己有什么改变。但是,读多了,在日积月累中,我们的价值观、人生观都会有所改变,洗涤内心,放大格局,进而影响我们的人生。

曾国藩曾说过:“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变化气质。”实际上,只有你平日留一些心,不难发现,那些来来往往形形色色的人,可以从他们谈吐,或者周身散发出的气质,基本可以判断出谁才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一个人所读的书,也决定了他的格局大小。读书有格局,你的阅读才能超越琐碎和平庸,抵达某种理性与灵性相结合的境界。读书的格局至少包括以下几种:知识的广度、独特的识见、高度的创造能力。

在物欲横流的日子里,品味古人谈的“知足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的教诲,会注入一般清醒剂,快乐地生活着;

当因辛勤工作而收获甚微感到牢骚满腹时,书会告诉你要笑对生活,让你重拾工作的激情;

当抱怨自己一无是处时,书又会告诫你,“天生我材必有用”;当志得意满时,书会提醒你,看似满满的一杯水还能容纳100多个回形针,自己还有许多能量可挖掘;

当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时,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会在耳畔响起……

许多时候,你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都成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潜藏在你的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

02

二、走过的路:观天地万物、成宏大气象

如果说读书,是在字里行间旅行,江水徐徐行万里。那旅行,则是从山川湖泊读书,天地悠悠读万卷。读书,是向内旅行,去往精神世界。旅行,是向外读书,探索天地苍穹。

常言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世界的同时,让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视野愈加开阔,你会发现,人生开始变得不一样。

我国古代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非常推崇壮游文化。壮游,指的是胸怀壮志的游历,包括三个特质:旅游时间长、行程挑战性高、与人文社会互动深。

司马迁,二十岁遍游九省,史上最伟大的历史作品之一《史记》,就是在司马迁的壮游后完成。

司马迁是其父太史公司马谈刻意栽培的接班人。他从十岁开始读万卷书,父亲为他延请当时大儒孔安国、董仲舒为师;

二十岁那年,司马谈给他一辆马车,指导他有目的、有计划的到广阔社会中实地考察,接触壮丽河山和四方之民的生活习俗,并搜求历史传说与各种史料。

司马迁圆满地完成了这次学术旅行,“读无字之书,禀山川豪气”,最后终于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还有李白、王维等人,都是通过旅行中的积累,不断增长见识,才能写出“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和“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这样豪迈而有气度的作品。足不出书斋的人,仅凭想象,可以做到吗?

常常有人问余秋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

他回答说:“没有两者。路,就是书。”

所以,你走过的路和读过的书,本质上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不同,而且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其实是相辅相成的。

不读书,不知道路在何方;

不行路,不明白书中涵义。

清代文人涨潮,也说过一些关于读书和旅行之间互相关联的警句,读来甚觉意趣。他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诚然如斯!

走过了许多路,看到了外面的风景和那些不同于过往的人与生活,你会发现,你在这样的行走中睁大了自己的眼睛,扩张了自己的毛孔,也扩展了自己的胸怀。

你的格局,也会在这样的旅途中,被渐渐的放大。

03

三、遇过的人:相携相助,学会包容

有句俗话说:“朋友选得好,弯路走得少!”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的大格局会影响你的人生格局。一个有格局的朋友,会在你迷茫时,给你中肯的建议,提高你的人生层次。

曾国藩在任职翰林院期间,正值当时有名的理学家唐鉴到京任太常寺卿一职。曾国藩以前辈之礼事之,常常向他请教问题,唐鉴告诉曾国藩“最是静字功夫要紧”。

曾国藩与倭仁的关系介于师友之间。倭仁用功笃实,有每天记札记的习惯。二人相交后,倭仁根据自己多年的修身经验,教曾国藩写日课。

曾国藩正是受了他的影响,才“亦照艮峰样,每日一念一事,皆写之于册,以便触目克治”。

大的格局,也体现在对人的包容上。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人的格局大小,往往不在于你身怀什么长处,而在于你是否看得清他人的长处,容得下他人的不同,并能跳出身份、地位带来的成见,既以冷静审视他人,又用胸怀包容他人。

在“容人”这一点上,“战国四公子”中的孟尝君无疑值得今人学习。但凡投奔他门下的门客,无论擅长什么,他通通以礼相待。而他对门客们种种个性的包容也得到了丰厚的报偿。

他在秦国遇险,被秦王关押,便想找秦王的一个宠妾说情。

宠妾同意说情,但要一件已经献给秦王的狐裘作为交换条件。孟尝君的门客中有位妙手空空儿,他偷出了狐裘,带给宠妾,孟尝君得以获释。

出狱后,孟尝君连夜逃到函谷关,可守卫有规矩,偏要等鸡叫才开城门。这时,一位会学鸡叫的门客就发挥了作用:他一学鸡叫,引得关上公鸡纷纷鸣叫,守卫开门,孟尝君终于逃离秦国。

在这个释放自我,人人都想追求成功的时代,专注自我的人很多,懂得忍让与宽容的人却很少。

人若是襟怀太窄,容不得性格不同,地位有别的人,做人的格局就嫌小了。格局太小,自然做不成大事。

当前分类 上一篇 下一篇 更多分类

人,越懂事,越委屈

人, 越坚强,越没人帮助, 越懂事,越没人在乎, 越大度,越没人看重。 不管你多么善解人

狼的野心,值得学习

狼, 虽然凶残,但是勇敢, 不会学狗,夹着尾巴逃走。 狼, 虽然冷酷,但是重情, 不伤同类

真心难有,知己难遇

认识人很多,真心没几个 朋友有无数,知己太难有 人识人,心见心 陌生到熟悉,是缘份 看穿

人生已过半,中年心最安

时光匆匆,时间无情, 转眼之间又一年, 人生已过半,年龄不细算, 且活且珍惜,且过且安逸。

趁我们还未老

趁我们还未老, 不要忧愁和烦恼, 是非恩怨别计较。 当下艰难,别想太多, 余生不长,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