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爱玲如花

2011-09-19 雨露文章网

清明时节雨纷纷,人们常常在这样的一个日子里追忆已故的亲人,缅怀过去的难忘岁月。今天傣族姑娘想用文字来怀念一位我精神上的好姐妹,一朵从尘埃里开出的花--与我的博友一起缅怀感受张爱玲。

在时间无涯的荒野里,在暗淡枯槁的岁月中,张爱玲,一个身穿蓝缎旗袍,步履摇曳,用一双无大悲亦无大喜的眼睛参悟着世事风尘,用一颗敏感而容易受伤的心去感受人情冷暖的旷世奇女。

她,于千万人之中脱俗着,于千万年之中寂寞着。如一朵尘埃里的小花,没落里透着惊艳。

每一次读她,驿动的心都久久不能平息。其实只要认真读,每个人都能读懂她,从清冷和幽怨里读出那份善良和清白;从娟秀玲珑的文字里读出她的睿智和飘逸。她喜欢做梦:她曾渴望自己比林语堂还要出风头,要穿最别致的衣服,要周游世界,要过一种干净利落的生活。可是一切都不是她想象的那样,生活的艺术有一部分是她所不能领悟的。她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听苏格兰兵吹bagpibe,享受微风中的藤椅,欣赏雨夜的霓虹灯。在没有人与人交往的场合中,她的生命充满了欢娱。而在众人面前,她却是那么的孤独和无助。正如她所言: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它的上面常常爬满了大大小小的虱子。

尽管张爱玲写了许许多多女性婚姻和恋爱的小说,但是事情轮到她自己头上的时候,她还是很麻木很茫然的。当第一个男人胡兰成长袍飘飘向她走来的时候,她的理性少了一些,也许是缘分的因素作怪吧,或是胡兰成的“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一句切入心扉的言辞,单纯、热烈的张爱玲竟毫不迟疑地投进了爱河。

然而,让她万万没有料到的是:在那个普遍漠视爱的年代,在纸醉金迷的旧上海,要寻找一份没有杂质的爱情谈何容易?想拥有个安稳的家又是何等的艰难!仿佛张爱玲天生就适于离情伤逝,适于无眠下的昏黄,适于雨滴的石阶,她的生命像一抹黑衣迅乎地掠过男人的窗外,又迅乎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之中。

张爱玲,她是女人中的女人,她的爱情也是爱情中的爱情。她一生为爱而生,为爱而死,她守候爱情,忠贞而执着。她的文字晶莹剔透,像蝴蝶,像彩虹似的梦。躲进她的文字里,就像躲进女人的长发里躲进母亲的旗袍里,不必羞赧不必忧伤。

有时候,我几乎想像不出来,二十多岁的灵魂就对人类不存一丝期望,对人世不抱一点苟且,而且还能够在凄凉处沉静而深思,没落处平淡而真切。张爱玲是一部嵌在我身体里的柔软,读着她有份默契有份刺痛就像初啜咖啡,越苦越上瘾。

张爱玲,一个我读了又读的女人。我怀念她,就像怀念我逝去的青春和日记。怀念我娇艳的容颜和粉红色的初恋。

她虽生在腐朽阴暗的旧社会,可她的作品就像一首颤抖的音符,像皓皓皎月,像荷叶露珠,像飘逝的一叶扁舟,划破黑暗和宁静。正如她所言:“人生所谓生趣全在那些不相干的事情。人总是先看见海的图画,再看见海,先读到爱情小说,后知道爱。”爱,使她的情感屡屡受挫,但爱情依然不能使她浑浊使她憔悴使她萎靡。

据说:晚年的她一个人躲在美国,拒绝亲人的信件和电话,拒绝见客人甚至拒绝屋外的光线,像一个躲在地下的性情古怪的生物,浑身散发着发霉的气息……此时她在想什么呢?还在感叹:深夜闻私语,月落如金盆吗?还在怀想那些“紧紧的朱红的快乐”吗?

张爱玲是我生命的同类,我精神上的姐妹。

当前分类 上一篇 下一篇 更多分类

致我们回不去的小时候

小时候, 我们没有手机电脑, 只有玻璃球和橡皮筋, 在没有水泥的地上, 玩出喜欢的花样。

多想回到小时候……(致六一)

多想回到小时候, 无忧无虑的,没有琐事烦恼; 轻轻松松的,没有生活疲劳; 简简单单的,没有

时间在走,年龄在变,不知不觉中我们老了

时间在走,年龄在变, 从童年到少年,是快乐, 从少年到青年,是热情, 从青年到中年,是无奈

欲为苍鹰,勿与鸟鸣(深度好文)

人要有理想,更要有心胸, 目标相同的人,可以并肩前行, 目标不同的人,何必再三强

回不去的那些年 (致童年)

时光斗转,一走就到中年 好怀念我们的童年 天真的没有烦恼 无忧的不谙世事 梦怎样都甜,